“衢枳壳”药用研究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市人民医院的科研“排头兵”比较厉害
文章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王乐莉 蒋涛 点击数:6333 更新时间:2019-08-27
8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结果,衢州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简称中心实验室)王思为申报的课题《衢枳壳活性分子通过抑制组蛋白乙酰化抵抗胰岛β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立项。这是中心实验室科研项目继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后,再获立项。
该中心实验室是目前衢州市级医院唯一的科研实验室,于2014年成立,主要从事衢枳壳药用价值开发研究,肥胖、II型糖尿病、肝纤维化、肿瘤等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研究,以及营养物质和中药有效成分对以上疾病的防治研究。
医疗科研的“探路团”
2014年,衢州市人民医院人才引进美国德州大学博士后张峰,成为中心实验室的一员。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张峰带领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逐步走上了轨道。怀着一颗科研的心,张峰就这样沉淀下来。没有专业的量具、试剂,张峰走遍大街小巷去找;需要精准的仪器设备,张峰辗转于各个部门间,引进安装;纯水机还没到位,张峰背着桶去医院检验科接水……大到仪器设备,小至化学试剂,张峰都身体力行,事无巨细地开始了中心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设备和人才如鸟之双翼。在设备逐步配齐的同时,衢州市人民医院也加快了科研人才引进的脚步。对此,作为中心实验室的领头人张峰有着深刻的体会,目前,中心实验室已有科研人员7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4名、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1名。
“每个人都在整体科研大方向下,针对个人的研究特长,进行细化,让每个人在发挥所长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团队配合。”本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立项的申报人王思为坦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青年基金立项,离不开中心实验室团队每位同事的配合。科研实验是一项枯燥、繁琐又必须谨慎的工作,一个项目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无论是前期的动物实验,还是后期的科研成果转化,都需要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同事相互配合,学科交叉才能共同完成。
做服务临床应用的“孵化器”
做好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中心试验室科研人员与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建立长效交流沟通机制,了解他们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想法。
“与临床一线医生沟通,将临床所面临的问题凝练成科学研究的课题,再由实验室构建模型进行机制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用于指导临床治疗,这是整个团队期待做到的。”张峰说,本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立项的这个项目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医院科教处特邀浙江大学的专家多次来医院针对课题的整体思路和实验设计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和解答。这个过程中,实验室的成员共同对标书的论述框架进行调整,对内容细节进行打磨,所以,这次国家科研基金项目的获得,与实验室团队的共同努力以及医院给予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医院对中心实验室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心实验室基础科研平台的搭建,无论是对科研人员还是临床医生都应该是有益的存在,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强化临床医生对疾病的理解。”在张峰看来,每个科研项目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看上去简单的一个项目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医院整体水平的体现,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科研行政管理水平,都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在配合中寻求契机达成默契的良性循环。
张峰介绍,未来将逐步实现科研平台和临床治疗平台的搭建转化,使中心实验室从原来只能发挥“诊”的作用,提升到可以参与“治”的地位,做到诊治结合,真正发挥中心实验室在科研成果与临床转化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提及今后的团队科研方向,张峰表示,现今生物技术已经深度渗入到临床的应用中去,希望通过团队的科研水平提升,能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本院的临床中去,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方便,医生有什么好的想法,能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实现。同时,每位同事都能向着自己专长的方向更好地往纵深发展,并与临床学科产生横向联系,在技术上面有更强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