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人民医院启动房颤中心建设项目 一切都为了规范化管理
文章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王红岭 赵凯旋 点击数:4779 更新时间:2020-08-12
前不久,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巡讲衢州站线上交流大会,在衢州市人民医院召开。这一次线上交流大会,是自7月21日衢州市人民医院正式启动房颤中心建设项目开设房颤门诊后,举办的一次高规格线上会议。
▲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巡讲衢州站现场
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良荣教授等20余位专家纷纷“上线”,在观摩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探讨房颤抗凝管理策略之余,一起为衢州市人民医院房颤中心建设项目建言献策。在他们看来,衢州市人民医院“建设房颤中心项目,对提高房颤知晓率,提高衢州房颤诊疗水平等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房颤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
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仅发病率较高,还可能诱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轻则致残,重则致命。更让人担忧的是,目前,公众对房颤的知晓率,以及房颤的就诊率、诊断率、抗凝达标率均较低,患者往往得不到规范治疗,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开展房颤中心建设项目,普及房颤知识,实现房颤规范化管理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针对这一现状,衢州市人民医院首先在房颤知识宣传教育上下功夫,连续多年开展房颤知识宣讲,尤其是每年6月6日“中国房颤日”前后,都会进行为期一周的房颤免费筛查和宣讲活动,并通过媒体扩大宣传效果。
“虽然房颤很少像恶性心律失常那样,会突然发作导致患者猝死,但房颤具有隐蔽性,其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屠晓鸣相告,房颤会导致心脏内的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易在左心房、左心耳部位滞留,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流进入动脉,引发血栓栓塞。
房颤最大的危害是脑卒中,20%以上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且所致的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征。
屠晓鸣提醒,由于房颤的隐蔽性,不少患者发病时并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广大市民对每年的体检筛查应予以足够重视。而值得注意的是,当身体莫名出现心悸、心慌、胸闷气短、黑曚晕厥、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也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屠晓鸣说,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冠心病、心肌梗死、夜间打鼾、具有家族病史等人群均是房颤高危人群。
“房颤的诊断相对容易,在发作时做常规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即可确诊。但房颤不是单一心脏疾病,在管理上具有复杂性。”屠晓鸣介绍,房颤从识别到诊断,从抗凝到律率控制再到上游治疗,内容繁杂,信息量非常大,因此,通过房颤规范化管理,提高房颤治疗的指南遵循率,对于卒中预防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房颤治疗新技术,成功解除患者病痛
市民罗先生今年64岁,两个多月前反复出现胸闷症状。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时,值班医生在为其检查时发现他存在房颤。
经询问,罗先生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10余年,2018年曾做过冠脉支架手术。屠晓鸣为其制定了抗凝治疗方案,并建议择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
“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是目前对于房颤患者恢复正常心律效果最好的治疗方式,在生活质量的改善、卒中的预防、减少反复住院、改善心功能等方面优于药物治疗。”屠晓鸣介绍,而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要进行房颤消融术,患者抗凝达标非常关键。”
在医生的指导下,罗先生自6月初坚持规范抗凝治疗两个多月后,为手术成功创造了良好条件。手术当天,由郑良荣教授亲自主刀,不到1个小时,就圆满完成了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术后患者各项指标平稳,恢复良好。
“射频消融治疗适用于多数房颤患者,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成功率高等优点。”屠晓鸣表示,“我们一直很重视房颤治疗管理和新技术应用,目前已能常规独立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尤其是今年房颤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之后,医院开设了房颤门诊,更加方便了患者就诊。”
截至目前,市人民医院今年已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手术20多例,比2019年翻一番。
推动房颤管理规范化,提升区域诊疗水平
2019年2月23日,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成立,搭建起总部——省级联盟——地市级联盟三级架构,确立了三级医院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症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二级医院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为相对稳定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的工作机制,实现了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联动的房颤疾病诊治网,共同推进房颤中心的全程、规范管理,完善省内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提高房颤疾病诊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作为衢州地区唯一在建单位,市人民医院房颤中心项目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展开。自去年12月,医院相关科室就组织开展房颤疾病知识、相关指南的线上及线下培训工作。目前,市人民医院房颤中心已经实现向中国房颤中心数据上传,各项工作陆继完善,预计明年7月市人民医院房颤中心将正式通过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