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依旧,最美“士”你
文章来源:宣传统战部 作者: 点击数:536 更新时间:2024-05-08
5月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今天我们推出“护士节·人物篇”,以人物故事感受五月最美的她力量。
穿铅衣的“铠甲”战士
鲁红军
手术室主管护师
护龄17年
在衢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DSA手术室,一台介入手术正在进行。
在这里护士鲁红军和她的同事们要穿着10多斤的铅衣防护服,时刻观察患者的反映,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处置。
一声咳嗽,可能是患者不适应手术室温度的温差反应,更可能是造影剂过敏的早期表现。额头冒汗,可能是患者紧张,但更可能是发生迷走反射,导致血压降低、心动过缓......
“术中患者的主诉变化、肢体语言、术者的操作进度都预示着手术下一步的进展以及病情的走向。”鲁红军介绍,DSA手术室每年约有7000例介入手术,其中急诊就超过500例,要做到24小时随叫随到。
鲁红军在临床一线从事护理工作17年,护理工作很繁琐,又总在细微处考验护士的判断和处置能力。
抚慰伤口的天使
王霞
肛肠外科副主任护师
护龄21年
在5101病区,做完造口回纳手术的李女士(化名)即将出院,丈夫张先生和身旁的医护人员回忆起此前的经历,原本笑着的他,说着说着却哭了。
让这位年过五十的男人哽咽的,是肛肠外科护士长、造口伤口专科护士王霞的多次上门护理。
李女士是一位巨结肠术后患者,术后在家遇到了造口处理问题。一筹莫展之际,得知我院开展上门护理服务,便在浙里护理平台下单。
“患者家住常山,距离医院很远,来回要3个小时,而且每隔一两天就要上门服务一次,就这样我持续了一个月,直到李女士这次来做造口回纳手术。”王霞说。工作21年来,她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伤口患者,脏累不可避免,但看到患者康复的笑容,这一切都是值得的。2023年王霞获得“互联网+护理服务”技能比赛一等奖及“互联网+护理服务”优秀护士。
临时妈妈
邹燕
感染科副主任护师
护龄26年
穿过喧闹的街道,救护车迅速从事故现场驶离,前往衢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车内有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虚弱地哭着。
这是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有十余人受伤需要急救。那个婴儿也是其中之一,但她的妈妈已在事故中不幸去世。
回忆起自己在急诊科工作时这惊心动魄的抢救经历,邹燕至今记忆犹新。
但让她至今念念不忘的,不是抢救任务有多艰巨,而是那个婴儿触动了她和同事们内心深处的柔软,激发出了强烈的爱与保护,成了那位小宝宝的“临时母亲”。
“换尿布,泡奶,甚至有休产假的同事知道后,还想着送母乳来。”邹燕回忆,她也是一位母亲,在那种场景下,母爱自然地激发,想去好好守护这个小生命。
邹燕表示,成为母亲后,她对护士工作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虽然这两者是不同的身份,但都关乎爱与责任。
从急诊科到现在的感染科,将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