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颗磁力珠, 在2岁男孩的肠子里组成了“手串”

文章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何玲 蒋涛 余春 点击数:3994 更新时间:2020-09-04

磁力珠、“海绵宝宝”、枣核、硬币、玻璃珠、笔帽、小发卡、纽扣电池……很难想象,这些东西都能被孩子吞下肚。衢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小儿外科主治医师郑临海和同事们每年都会遇到多起孩子吞食异物的案例。而据胃肠小儿外科统计,该科室去年接诊吞异物患儿10多例。

 

吞下的磁力珠把孩子的肠壁“吸”成了一团

 

网红玩具“磁力珠”,可以随意组合成很多造型,深受孩子们欢迎。但就是这不起眼的小珠子,却暗含致命的安全隐患。日前,家住市区的2岁男童栋栋(化名)吞下11颗磁力珠,在孩子肚子里吸到一起,造成肠梗阻和肠穿孔。幸好医生们抢救得当,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栋栋妈妈称,前段时间,朋友来家里玩,给孩子带了一大盒玩具,其中一样玩具里有磁力珠。这些磁力珠大小只有4毫米,因为含有磁力,各颗磁力珠们可以吸到一起,栋栋很喜欢玩。可能是出于好奇,玩着玩着,栋栋便把磁力珠放进嘴巴,不知不觉间,就连续吞下好几颗。大人发现后立即制止,但已经不知道孩子吞了几颗。大人们当时很紧张,但观察了一阵,发现孩子并没有任何不适,就没有把他送到医院检查。

 

没想到,在接下来的2天里,栋栋出现了腹痛,在家里呕吐多次,这才被家人送到衢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

 

入院时,栋栋精神萎靡,腹痛腹胀,急诊科医生初步检查,判断是“消化道异物”造成的肠梗阻症状。胃肠小儿外科主治医师郑临海会诊后,结合腹部平片检查,证实了急诊医生的判断。“孩子的消化道内有很多颗球形的异物,并且粘在一起。”结合对孩子家长的问询,郑临海意识到,这么多颗球形的异物,就是磁力珠!经清点,竟有11颗!而且已经排成一只“手串”状,患儿的肠壁已经被“吸”成了一团。家长万万没想到,这些小小的磁力珠被栋栋误吞后,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懊悔万分当时没有及时送医。

 

孩子持续发热、哭闹明显、腹痛加重。经充分评估,胃肠小儿外科在麻醉科的协助下,立即为栋栋急诊行小肠异物取出和修补术。

 

郑临海在手术中发现,栋栋肠道已经出现了多次穿孔的情况,若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经过医护人员的通力协作,栋栋肠道里的磁力珠被顺利取出,手术历时40多分钟。

 

“别看磁力珠只有4毫米左右,但是吸力非常强。误吞多颗磁力珠,会形成磁性聚集,将珠子间的肠壁紧紧贴合在一起,就很容易造成肠壁缺血坏死、穿孔,从而引发腹膜炎,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 郑临海介绍。

 

所幸经全力救治,栋栋已康复出院。

 

误食的“海绵宝宝”在肚子里长大了

 

“医生,快看看我的孩子吧,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肚子胀得厉害。”不久前的一天,一名神情慌张的女子抱着孩子,冲进衢州市人民医院急诊室。

 

郑临海医生赶来会诊,一边询问病情,一边给刚刚呕吐过、身上残留着大片黄绿色液体的孩子做检查。

 

原来,3岁的佳佳(化名)在就诊前几天,出现了精神差、哭闹、拒食、频繁恶心呕吐、腹胀、不排大便的情况,佳佳母亲带着他到当地医院就诊,当时医生虽然考虑佳佳为肠梗阻,却查不出梗阻的原因。于是,心急如焚的佳佳妈妈就带着佳佳来到衢州市人民医院。

 

凭借多年从医经验,郑临海推测:孩子的肠梗阻可能是由消化道异物引起的。随即对佳佳进行腹部CT检查,检查后发现佳佳小肠内团块状影,进一步证实了推测。

 

郑临海联系手术室、麻醉科,迅速安排急诊手术。术中证实,消化道异物就是回肠末段异物——直径逾3厘米的“海绵宝宝”。

 

手术顺利取出“海绵宝宝”,佳佳父母紧锁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

 

海绵宝宝为何会进佳佳肚子里呢?经反复询问佳佳的父母,郑临海了解到,在佳佳出现不适症状前几天,佳佳曾和哥哥在一起玩耍过“海绵宝宝”。佳佳肚子中的“海绵宝宝”很有可能就是在玩耍中,被误吞进肚子里的。

 

“海绵宝宝”是什么呢?据郑临海介绍,“海绵宝宝”又叫“水养球”,也叫“水晶宝宝”“宠物宝宝”。它是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其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很强,五颜六色,在水中浸泡五六个小时后,原本只有绿豆大小的它可以“长大”数倍甚至几十倍,捏起来软软的富有弹性。

 

近年来,这种彩色“水养球”特别受中小学生的欢迎,多数孩子把它当成玩具宠物养。郑临海说,学龄前儿童分辨能力差,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1~3岁的幼儿,往往会把“海绵宝宝”当成糖豆误食,进入胃肠道内吸收水分,“海绵宝宝”发胀变大,以致在肠道内造成通行障碍,出现肠梗阻。假如误吸进入呼吸道,就可能发生气道阻塞、窒息。

 

“海绵宝宝”有毒吗?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海绵宝宝”的主要成分为丙烯腈、丙烯酸酯,两者均有一定毒性。另外,一些玩具厂家为了美观,会在制造“海绵宝宝”时添加一些工业颜料,这些颜料含有苯,孩子长期接触也会对健康有害。

 

家长切勿乱用吞韭菜等土办法

 

郑临海回忆,“今年,我的同事还接诊了一个把曲别针吞进肚子的孩子,当时CT做出来,那枚曲别针还是打开的状态!医生和家长都冒了一身冷汗。”所幸,经过两天的住院观察,这枚曲别针随着孩子的大便排了出来,真是虚惊一场!

 

据统计,消化道出现异物的患者中,70%80%的患者年龄小于15岁,其中1~3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各种物品都非常好奇,辨识能力和危险意识薄弱,建议家长尽量不要让幼儿脱离自己的视线。若家长看护不严,很容易出现吞食异物的情况。

 

  “民间有土办法,若吞食了异物,可以多吃韭菜,多喝水,把它吞进去、排出来就好了。”郑临海特别强调,这种做法万万不可取!特别是一些有棱角、有腐蚀性的东西,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使异物扎入更深引起并发症,使病情恶化。他表示,如果异物在胃或十二指肠里,可到医院行胃镜取出,“但如果这时吃韭菜,会让异物掉进小肠,以致胃镜不能取出,还容易发生肠梗阻或肠穿孔,那就需要手术治疗。”因此,郑临海认为,一旦发现孩子吞食异物,应及时就医,在前往医院途中要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不能进食、饮水,以免延误病情,造成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