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5.6毫升,生命危在旦夕 一场超精准手术成功突破“生命禁区” 这也是全市首例立体定向下脑干血肿清除术
文章来源:衢州晚报 作者:王红岭 徐莉 蒋涛 点击数:5350 更新时间:2020-01-23
脑出血,是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脑干出血,是脑出血中最凶险的部位类型,患者常常在发病数秒至数分钟内即陷入昏迷。如果没有条件手术,患者只能接受保守治疗,预后极差,出血5毫升以上者死亡率即高达90%~100%,是最难救治的神经外科急危重症之一。
日前,衢州市人民医院采用立体定向下脑干血肿清除术,突破“生命禁区”,成功抢救了一位41岁的脑干出血深度昏迷患者,这也是我市首例立体定向下脑干血肿清除术(如图)。患者术后第二天即能自主睁眼,第四天可以根据医生指令做出摇头或点头反应,意识明显好转,恢复超出预期。
生死一线,“生命禁区”出现险情
1月2日, 41岁的市民徐先生(化名)在工作时,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随后陷入昏迷、不省人事,家人赶紧将其送到衢州市人民医院抢救。经检查发现,徐先生是因为脑干出血发生昏迷,出血量达5.6毫升,病情凶险,生命危在旦夕。
“患者原有高血压的基础疾病,增加了脑出血的风险。而脑干出血约占临床脑出血病例的10%左右,发病率虽然不算高,但起病急,病情凶险,是所有脑卒中死亡率最高、预后最差的一种。”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范晓峰介绍,“成人的脑干有大拇指粗细,汇聚了脑部所有的神经纤维,一路往下连接到脊髓,功能重要而复杂,手术风险极大,对手术要求十分‘挑剔’”。
徐先生的家人得知病情后,忧虑重重,做手术,风险巨大,不做手术,生存机会微乎其微。而徐先生一对年幼的双胞胎儿子,懵懂间也觉察到爸爸生命垂危,迷茫的眼神,令人怜惜。
权衡利弊,放手一搏决战死神
病情危急,范晓峰带领团队立即制定治疗方案,决定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精准穿刺手术的救治方案,全力为患者争取一线生机。
“近年来,随着显微器械、显微技术不断革新,通过显微开颅手术成功救治的案例逐年上升。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清除术是比微创还微创的精准手术。利用脑外科立体定向系统,精确计算出手术路径和穿刺点,以一根圆珠笔芯粗细的针管,倒退着吸出颅脑内的血肿。”范晓峰介绍,一般来说, 脑干出血3毫升以下、出血10毫升以上,都不建议手术。
“手术时机的把控十分重要。”范晓峰说,这位患者血肿5.6毫升,刚好在3~10毫升范围内,手术时机适宜。
权衡利弊后,患者家属决定放手一搏,用先进的方法给亲人一线生机。
无影灯下,手术开始了。在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干出血专家刘凤强教授的指导下,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为徐先生行“立体定向下脑干血肿穿刺清除术”,耗时1小时,出血10毫升,手术顺利完成,抽出5毫升血块液化的暗红色不凝血。随后,患者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护。
术后4天有了回应,医生惊喜感叹“时机刚刚好”
“脑干出血患者,即便手术,也需要呼吸机支持1个月,甚至数月,但徐先生术后自己就能呼吸了。术后第2天,他意识好转至浅昏迷,可自主睁眼,没有继发出血。术后第4天,患者可根据医生指令摇头或点头做出回应,术后恢复情况超出预期,这让范晓峰惊喜不已。
对于脑出血,外科治疗的目标在于及时清除血肿、解除脑压迫、缓解严重颅内高压及脑疝,挽救患者生命,并尽可能降低由血肿压迫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随着医术的进步,微创立体定向下血肿穿刺清除术在脑出血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
“手术的成功,除了医疗技术的精准,还得益于手术时机的把握。”范晓峰介绍,脑出血后,溢出的血液会逐步凝结成固态的血凝块,在出血后48~72小时又逐步液化变成水一样的液态。早于48小时,溢出的血液还是液态,抽出来后仍可能发生继发性出血。抽得太晚,血肿对脑干组织的压迫,以及液化后血液降解产物对脑血管的刺激,可能诱发痉挛水肿,还会对脑干功能造成进一步损害。患者手术抽出来的暗红色血水里有细小的血凝块,时机刚刚好!
日前,患者神志进一步好转,已经迁出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由家人陪伴照料。待肺部情况再好转一些,不日即可转入康复治疗科,进行康复功能锻炼。
奇迹,离不开医护人员一点一滴的努力,更离不开医患之间的信任。范晓峰表示,他们会帮助患者严格控制血压,调节内环境,控制肺部感染,与患者一起期待奇迹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