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医需做好三件事

文章来源:宣联处 作者:徐哲锋 点击数:6310 更新时间:2012-08-27

??? 最近看了《衢州日报》健康版刊登的“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系列报道,感慨良多。针对中医的传承和复兴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关键是要解决好三件事,一是要彻底解决中医的发展规律和思维模式问题,在中医界形成统一认识;二是立即采取行动,全力抢救民间中医和名老中医经验;三是要着力培养中医大家,大家群起之时,即是中医复兴之日。
??? 文化是
  中医传承和复兴的源泉
  近几十年来,政府对中医的关怀、保护和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中医药教育规模也在一天天扩大,但中医发展并没有取得我们所期望的效果,反而是中医的医疗市场在不断萎缩,中医的临床治疗手段也在一点点消逝,名老中医经验没有得到根本性继承,农村中医医疗严重缺失,民间特色中医疗法不断失传。
  很显然,中医的传承和复兴出现了危机,从本质上说,这是抛弃中医文化内涵、把中医简单“现代科学化”的直接后果。 殊不见,中医高等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构建,西医和英语课程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传统中医思维方法不屑一顾;中医医院中西医诊断和治疗分析成为病例讨论的核心内容,坚持传统中医的“麦田守望者”反被排挤到偏僻角落;中医科研用动物来做试验或用分子生物学等来培养造模才是正统,而用符合中医文化特征的方法研究中医倒成了异类;中西医结合本来抱有良好愿望,以病统证却成了最流行的框架,中医体系正在从根本上被解构。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继承、发展和复兴问题,关键是要彻底剖析中医本质、立足传统中医特色、强化中医文化地位、恢复中医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界形成统一认识和一致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文化复兴将成为中医复兴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民间中医的抢救和保护
  刻不容缓
  民间中医在中医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为数众多的民间中医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手段、方药和文献,在基层群众中打下了广泛的中医基础,“串铃卖药”的形象和“偏方治大病”的民谚有力地说明了这一中医独有的重要特征。
  近几十年来,民间中医流失现象非常严重,着实令人惋惜。曾有专家多次深入基层,调查广大农村中医中药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令人痛心:大部分农村医院已经没有中药房,针灸用具多被尘封搁置,中医医生严重匮乏,建国初期那种中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的简、便、验、廉模式只在极其少数地区可以见到,民间中医流失殆尽,中医在基层民众中的重要基础已经动摇。
  民间中医的抢救已经迫在眉睫,当然,依法行医是前提。笔者呼吁政府和有志之士尽快、全面、彻底实施保护工程。
  充分重视师承和家传
  传统中医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关键在于有一个与之相伴的合适传承体系,即中医教育。深入思考中医学术薪火相传的教学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其本质特征,即实践性。
  中医学的形成是在丰富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炼升华为理论的。实践经验的掌握在中医学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曲礼》有“医无三世,不服其药”之说,《易经》亦云“无妄之药,不可试也”。中医教育必须牢牢地建立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没有医疗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和知识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中医学的许多实践技能不是全然规范化、程序化,而是高度个体化、灵活性很强的技能,这些均依赖于医疗实践。
  从历史经验看,凡是抓住这一特点的,中医传承基本是成功的。临床经验来自医家数十年甚至几代人不断的探索、感悟与总结,有着医家明显的个人特质,非耳提面命不易被外人所掌握,这是师授和家传成为古代中医主要传承方式,并且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直接原因。
  如果能够探讨一种模式,把中医现代学校教育和传统师承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问题的最终解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