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勇攀新高峰

文章来源:衢州晚报 作者:林鹏 点击数:5823 更新时间:2014-01-27

???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市人才推进工作会议上,全市12家获评“衢州市重点创新团队”的团队受到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表彰,衢州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团队名列其中。这也成为我市卫生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团队。
??? 近年来,衢州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在完成繁忙的医疗工作同时,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每年都有新的医疗创新成果造福衢城百姓。为此,我们走进这个令人尊敬的骨科团队,力求从中探寻一些“创新”之秘。
??? 日前,在衢州市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台由该院骨科学术中心主任占蓓蕾主持的手术正在紧张进行,接受手术的是位63岁男性患者柯江(化名)。据了解,患者柯江是在无诱因情况下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如“踩棉花”样,腱反射亢进且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而入院治疗的。
??? 经影像学检查——CT及MRI检查显示:该患者黄韧带肥厚骨化,颈椎椎管后方有明显压迫,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脊髓变性。这是一种严重的颈椎退变性疾病,必须施行手术治疗,才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病痛。占蓓蕾主任立即召集脊柱外科叶舟主任及相关医师们一起探讨患者柯江的手术治疗方案。
在手术室里,占蓓蕾和脊柱外科同事们正采取选择性颈椎板开窗黄韧带切除与神经根管扩大的方法,来解除困扰柯江多年的颈椎退变性疾病带来的痛苦。
???? 约45分钟时间,手术结束。走出手术室的占蓓蕾告诉笔者:“手术开展得很顺利,该项手术治疗方法运用的是一项创新的颈椎退变性疾病治疗技术。”在过去,这类疾病的治疗采用的是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或者椎管扩大成形方法,虽然在临床上是解决了脊髓与神经组织直接受压的问题。但是从人体生物功能来看,以前的这种手术方法也破坏了椎板、棘突、棘上和棘间韧带等颈椎后方的稳定结构,手术后容易发生颈椎曲度改变,从而引发颈、肩部的疼痛、酸胀、无力和僵硬等并发症。
?? “简单地说,过去的技术疗效有限,而且治疗后,颈椎病重新复发的几率很高。”占蓓蕾说,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一直摆在骨科中心——脊柱外科专业组日程表上。经过多年的攻关、探索和实践,如今在衢州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针对这类颈椎病的治疗解决方案已经相当成熟。该项颈椎退变性疾病治疗技术,目前正在向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申报今年的科技成果。
??? 站在医学巨人的肩上,循规而不蹈矩——创新的源泉
??? 都说探索未知是前进的源动力。但在占蓓蕾及其骨科中心的同事们眼里,医者的使命更是激励自己努力钻研的精神支柱。
?? “循规蹈矩的医生容易做,但是对我们这个团队而言是不够格的!”说到此,占蓓蕾显得非常认真。他说,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医者,为后人留下许多开创性的宝贵医学财富,他们是后世的医者学习的榜样。大医精诚,今天医学科技的进步和更新日新月异,医学工作者唯有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和汲取新知识、新成果,才能够紧跟和引领新时代医学技术不断前进的步伐。只有在医学前辈们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能为患者提供创伤小,而且治疗效果好的医者,才称得上新时代合格的骨科医生。
??? 循规而不蹈矩。即使国内外已经有了广泛认可的手术方案,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也并不一味惯性地照搬接受,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探索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能更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
??? 在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时,采取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术与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方法,虽然已在临床上运用多年,技术相对成熟,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破坏了椎板、棘突、韧带等颈椎后方的稳定结构,尤其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使颈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术后容易出现颈椎曲度改变或后突畸形的发生。
??? 日本医学专家大岛义彦针对该治疗方法的缺陷,设计出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基础上重建棘突,用于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临床证明该方法的相关并发症显著减少,因而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推崇。
??? 可在市人民医院骨科团队看来这个治疗方案还有遗憾:棘突重建固定困难;棘突重建偏离颈椎后正中线;棘突重建过高,影响颈半棘肌、多裂肌的吻合,尤其是颈椎第2、3节段与颈椎第6、7节段之间的吻合;而且棘突骑跨在开门侧椎板之上,容易造成再关门的发生等缺陷。
??? 因而,市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展开大胆的改良论证,终于在2009年成功运用到临床。改良后的方案具备:保留棘突、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作为颈椎后方结构的复合体,维持颈椎后方的稳定;为颈椎肌群再次提供附着点,提高颈椎后方肌肉、韧带的张应力,防止颈椎前曲畸形的发生;重建棘突位居后正中线,维持颈椎序列;为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提供一种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靠、并发症少,更符合颈椎原有生物力学特性的手术方法等优点。
??? 该项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改良创新技术,在颈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彰显无疑,于2009成功运用于临床的当年,就一举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三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坚持不懈地钻研,精益求精——创新的根本
??? 今年28岁的女性患者张霞(化名),因车祸伤造成双下肢截瘫,术前X片及CT检查证实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很严重。
??? 张霞直到出院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的幸运,她差点在车祸之后再遭无妄之灾。通过经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她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恢复良好,影像显示伤椎已经复位。经椎弓根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可有些严重的爆裂性骨折,单纯通过椎弓根固定系统并不能使伤椎获得满意的复位,甚至影像复位都不能代表生物功能等同于受伤前。
??? “众多的临床数据显示,许多伤椎复位后会形成‘空心椎’,引起远期椎体塌陷,高度丢失,后凸畸形。”占蓓蕾说,经验不足的医生只看影像进行检查判断患者的伤椎复位情况,结果可能会给患者今后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需要再次动手术。
 ? “占主任平时和我们在一起是和和蔼蔼的,但在查房、手术、病例探讨、业务学习时,则总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地要求我们。”一位骨科医生对笔者说。在他的带领下,整个骨科中心团队形成了严谨的学术氛围。每周四的全员学术讨论会显得格外“热闹”,这个时候大家畅所欲言,交流经验,提出设想,相互激发;新晋的医生会抓紧机会向前辈请教自己研究中遇上的困惑;学术前沿的最新进展也在这里通报。
?? “空心椎”的临床数据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讨论会中,被骨科中心团队所发掘,得到重视和研究。“不能漏过这个缺陷,让患者再次遭受病痛折磨。”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团队把患者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以“诚”探索医道。研究获得突破,在经椎弓根固定系统的基础上,对伤椎进行撬拨复位,同时注入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
??? 临床应用后事实证明,这项创新治疗方法效果良好。术后一段时间,对接受该项新方案治疗的患者张霞进行了跟踪随访。随访结果表明,张霞恢复状况良好,达到治疗的预期目标。
??? 该项创新课题也获得2012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三等奖。
?? “救死扶伤,精益求精,是医者最大的荣耀。”市人民医院骨科团队把这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激励着自己在创新路上坚定前行。
??? 按学科特性规划内部体制,不随大流——创新的保障
??? 创新不是灵机一动,也不是拍脑袋,是严谨系统工程的产物。谈起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大伙儿都津津乐道于他们当初的坚持。在各地大医院盛行对大科室内部分为若干医疗业务组的时候,当时的骨科则顶住压力,坚持走专业组的道路,这才有了今天创新项目百花齐放的气象。
?? “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要顾,最终什么都顾不到。”占蓓蕾说,现代医学的专业发展方向是深耕细作,让医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一直钻研下去,必定会有收获,这也是近百年来科学的发展规律。
??? 在占蓓蕾的坚持下,脊柱外科专业组出成绩了,他们的科研创新医疗技术——保留椎体后侧壁植骨融合术赢得了医学界的好评。
此前国内外常采用椎间节段减压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两种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然而对于那些长期卧床、糖尿病或骨质疏松又合并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来说,这两种手术方法优缺点明显,潜在风险都不小。
??? 而保留椎体后侧壁植骨融合术,因为保留了椎体后侧壁,椎体的稳定性得以保留;同时手术创伤变小、操作更安全、更简单容易;手术适应症得以扩大。为此,该技术荣获了2007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专业组的分工释放了他们在医学研究上的潜能。而骨科的脊柱外科、骨关节外科、创伤骨科、手显微外科等四大专业组的成立,有效覆盖了骨科患者就诊范围,提高了该科室的服务能力,同时也造就了各大专业组齐头并进的势头。
??? 在创伤骨科专业组,循规蹈矩、死守课本教条是没有市场的,认真琢磨标准医案的合理适用性反而成为通用标准。王周(化名)是名运动好手,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不慎股骨跌断。通常这样的病例骨科会采用髋部前路切口的开放复位内固定技术,然而缺点是手术创伤大、容易造成疤痕粘连及异位骨化。
在常用医案里股骨颈骨折被定为成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损伤,所以治疗方法也基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多些。然而青壮年股骨近端骨质坚硬,创伤机制多为高能量暴力损伤,骨折后错位严重,不容易嵌插,复位困难。同时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受到严重的损害,包括滑膜、韧带、血管等组织。往往在伤后不久就可发生供应股骨头、颈的血管栓塞而影响其营养血运。
??? 针对临床治疗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创伤骨科方智敏主任及其同事们摒弃常规方案,从现实出发,从临床出发,提出“小切口缝匠肌髂骨瓣植入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应用股骨粗隆外侧改良小切口,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内固定;通过髋部前方小切口完成缝匠肌的游离及髂骨块的切取,经阔筋膜张肌深层的遂道完成骨折端植骨。
??? 该方案具有操作简便,骨折复位确切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所取供骨等组织不影响原有的解剖功能、符合生理、有直接供血、有一定支撑和激发成骨的作用,减少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剥离而避免有效血运的进一步损害,减少创伤瘢痕,尽量恢复髋关节功能等优点。
该方案的提出和成功推广实施,立即获得同行业医学人士的呼应和掌声。2008年该创新项目因此而获得浙江省中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机制,无后顾之忧——创新的沃土
?? “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离不开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关节外科何飞熊主任告诉我们,为了鼓励技术创新,近三年医院就为骨科中心提供25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用于学科建设及技术创新。
??? 在医院强有力的机制保障下,骨科中心在项目和技术创新上硕果累累。在近十年来,骨科中心每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十余项,共获省医学科技创新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同时承担多项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包括浙江省重点推广项目2项。
“成绩的取得不仅是一线医务人员的努力,也是医院大后方提供强有力保障的结果。”占蓓蕾感慨地说,没有医院领导和相关科室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就没有骨科中心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创新技术项目的诞生。
??? 在脊柱外科专业组,大伙儿正在给“颈椎板开窗与神经根管扩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和发表的论文资料作最后的审查,今年他们准备申报科技成果奖。
??? 这项创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颈椎管成形根管扩大术不同程度地破坏棘突、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为颈椎后方结构的复合体的后果,避免了颈椎稳定性结构的破坏,弥补了术后容易发生颈椎的曲度改变或颈部轴性症状的缺陷。它通过有限的颈椎板开窗,为神经孔的扩大、椎间盘或脊髓侧前方骨赘切除,提供有效的手术操作空间。
??? “该技术一方面保留结构稳定性,一方面降低了手术难度。对患者而言是极大的利好。”业内人士评价。
在这五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市人民医院骨科从几个人手发展到今天有着四大专业组,17名医生(其中有博士生1人、硕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4人);从初期接受四肢创伤,到如今几乎覆盖骨科所有诊疗范围的重点学科,市人民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 据统计,近10年来,市人民医院就累计投入数百万元建设骨科。“设备维修、设备更新、学术会议、进修培训、合作交流等,一项项投入最终换来骨科事业的繁荣,这才有了骨科创新项目的蓬勃发展。”占蓓蕾说,骨科进入良性循环期,在院方的大力支持下,骨科团队必将创造新的历史,贡献更多的创新医疗技术。
??? 走出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病区,既替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高兴,又为他们的未来欢欣。在他们的网站上写着:(骨科团队)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其中《三维多孔丝胶/丝素共混丝蛋白支架的制备与性能》和《线性化导向的片样多通道丝素担保神经导管的制备与性能》二篇论文,分别于今年在SCI期刊——《医用生物工程》发表。科研的花朵在各方汗水的努力浇灌下娇艳绽放。
骨科中心名片
??? 成立于1958年,是衢州市人民医院二级科室中最早成立的学科。学科现有各级专业医师17名,护士2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名,博士生1人、硕士生7人。学科中市级名医1人、学科带头人4名;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员1人,入选衢州市“115人才工程”人员2人。为衢州市首批重点学科。2012年被授于衢州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市共建重点学科。
??? 目前该学科开设两个病区,开放床位98张。设置创伤外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手外科四个专业组。拥有关节镜、椎间盘镜、骨密度检测仪、C型臂可移动式数字化成像系统、CR、DR、螺旋CT、核磁共振、床边X光机、骨折治疗仪、CPM、便携式X诊断机等设备。
??? 建科近60年来,从初期收治四肢创伤为主,到目前几乎覆盖骨科所有范围,如先天性疾病矫形术、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髋脱位骨盆截骨术及其它四肢畸形矫正术;四肢关节内复杂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脊柱骨折脱位或截瘫前、后路减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关节置换术与翻修;骨肿瘤瘤段切除保肢术;颈椎病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前、后路减压,植骨融合与内固定术等。
??? 一直以来,骨科中心注重人才培养,全科人员均被派往北京、上海等上级医院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专业轮训。每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十余项,自2000年以来,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浙江省医学科技创新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近三年SCI及国家系列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