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概率不超过20%,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他们赢了
文章来源:重症监护室、中国网 作者:黄希希、尹梦琪 点击数:1850 更新时间:2021-07-02
4000次按压,92分钟急救,5个学科协作。日前,患者朱先生突发过敏性休克,我院通过多学科紧急合作,成功把朱先生从鬼门关里救了回来。
突发过敏性休克,3分钟内现场施救
6月18日上午8点35分,朱先生准时来到放射科进行盆腔磁共振增强检查。对于常人来说,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检查,但对于朱先生来说,危险却在一步步靠近。在注入造影剂10秒钟后,朱先生出现了咳嗽、出汗、心率增快、全身疼痛的症状,细心的护士发现了朱先生的异常表现,立即呼叫放射科技师停止检查,并呼叫急诊科、麻醉科、超声科、重症医学科前来会诊。
8点38分,朱先生的意识开始逐渐模糊,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所有相关科室的医生紧急赶到现场进行评估,快速判断为造影剂引起的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和朱先生特异体质相关。“给氧!上心电监护!肾上腺素肌肉注射0.5mg!快!” 急诊科医生崔益明立即开始指挥抢救。放射科护士马上开始心肺复苏。
抢救40多分钟,情况依然危急
8点40分,朱先生的脉搏触摸不到,血压无法测量。“快!快做心肺复苏!” 一系列急救措施之后,朱先生恢复了自主心率,但仅仅过了2分钟,朱先生再度心搏骤停,高质量胸外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抗过敏...医护人员不间断地进行抢救。
时间一点一点在流逝,朱先生的生命也在流逝。医院急救快速反应体系急速启动,急诊科主任吴德军、医务处处长柴东剑、医疗副院长何冬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急救,温州医科大学急诊医学专家、医院执行院长李章平教授随后赶到现场指挥,院内多学科急救团队成立,在持续心肺复苏的同时,即时超声精准评估心脏和容量状态,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快速行动,仅用13分钟便成功在急诊抢救室就地上机。在ECMO支持下,朱先生自主呼吸恢复,血压回升到80/60mmHg后被成功转往重症医学科作后续治疗。
3天时间,转危为安
6月18日下午3点,在多手段综合治疗的推进下,朱先生恢复正常窦性心律,血压上升至100/80mmHg。6月20日晚,在重症监护室医护精心的诊治和细心护理下,ECMO成功撤机,这意味着,朱先生的病情逐渐好转。再经过重症医学科11天的治疗,朱先生的各脏器功能恢复,病情逐渐平稳,于6月28日转往普通病房治疗,目前,病情平稳,不日即可康复出院。
成功的概率仅有20%,离不开急救技术训练有素
这场与死神的较量,我院赢了!他们凭着快速的反应、娴熟的技术,成功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这名患者能抢救回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患者能抢救成功,体现了我们医院的急救水平已达全省乃至国内前列。” 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分会复苏学组组长、我院执行院长李章平介绍,造影剂过敏引起心搏骤停并用ECMO抢救成功,目前在世界上仅有4个案例的报道。
回忆起当时抢救的情景,重症医学科医生方红龙还是感到十分紧张,“整个抢救的难度很大,患者在出现反复心跳停止时,能抢救回来的可能性就已经很小了。不仅如此,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大量使用肾上腺素,导致血管强力收缩,意味着上ECMO时置管的难度大大增加,而且上ECMO的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概率比较低,国外报道不超过20%,但我感觉在本患者的抢救中,整个过程紧张有序,我们医护人员急救技术训练有素。”
据了解,我院在去年和温州医科大学合作后,狠抓医疗质量提升和患者安全工作,医院十分重视急救能力提升的培训,近3月来,要求每个科室从主任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术的专业培训,并设置考核,考核如不通过,需要不断补考至通过。医院还不定期开展急救演练和全院病例讨论,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医院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反应速度和能力,也是本例患者能成功获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