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岁老人摔跤后导致硬膜下血肿
文章来源:衢州晚报 作者:腊莎 点击数:7407 更新时间:2020-05-27
轻微的头部磕碰,大部分时候无足轻重,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却有可能暗藏危机。半个月前,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接诊了一位105岁的硬膜下血肿患者陈奶奶,老太太高龄导致脑萎缩严重,跌倒后形成了巨大的硬膜下血肿。血肿范围累及整个右侧额颞顶枕,已有手术指征。针对高龄患者特殊情况,该院神经外科团队选择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她实行了严密观察下的保守治疗。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老太太成功止血,顺利出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脑科常见疾病,老年人尤其高发,大部分是由外伤引起。”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范晓峰介绍,“老年人由于会出现脑萎缩,脑部被撞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就大,不需要很大的暴力,连接硬脑膜与脑皮层之间的桥静脉被拉伸、损伤,在三周甚至半年后,血肿量逐渐增多,压迫脑神经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因此,老年人头部撞了一下,可别掉以轻心。”
巧妙利用脑萎缩保守治疗
陈奶奶出院前,范晓峰特意来到她的床边仔细复查情况,她还亲切地向范医生问好。虽然陈奶奶脸上因摔跤导致的淤青还没有退,但人看着已经精神多了。陈奶奶的家人告知,此次住院是因为陈奶奶不久前在家里摔了一跤,摔跤后她一直头晕、头痛,家人不放心,赶紧送她到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脑部CT提示为硬膜下血肿。临床上三天之内形成的血肿为急性,三天至三周为亚急性,三周以上为慢性。根据家属提供的病史为急性,但接诊医生范晓峰判断她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经过细致追问病史,陈奶奶果然在最近半年内多次跌倒撞到头部。“每次跌倒,皮都没破,人也都清醒的,所以我们就没在意了。”家属说。
“手术治疗还是保守观察?”范晓峰马上召集诊疗组医生为陈奶奶制定治疗方案。
虽然血肿已具备手术指征,但考虑到患者105岁高龄,心肺功能不佳,手术和麻醉的风险都很大。范晓峰在诊疗组中分析道:“患者脑组织萎缩严重,这是她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重要基础,但同时,严重的脑萎缩也使得颅内有了充分的代偿空间,也具有保守治疗成功的机会。”
范晓峰进一步解释,人的脑部就像一只碗,碗里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装着一块豆腐。塑料袋指的就是硬脑膜,而豆腐指的就是人脑。“大多数老年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也就是豆腐变豆腐干了,碗里也就空出来了。”
“陈奶奶因为脑萎缩引起脑出血,但也可以利用脑萎缩给出的更多存储血的空间来保守治疗。”范晓峰和家属耐心沟通后,得到了家属的一致认可,支持保守治疗。
起病缓慢,老年人应格外注意
治疗方案确定后,陈奶奶随即入院用药。两日后,陈奶奶的头痛症状就已好转,已经能起身坐着和家人交谈。范晓峰介绍,近年来接诊过该病的患者年龄一直在刷新,之前最大95岁,现在是105岁。
范晓峰也想到了那位95岁老大爷。“老大爷是洗澡时觉得耳朵进了水,就轮流侧着头拍了两边耳朵。一个月后家属发现老大爷不会走路了,人也变糊涂了,到医院一查,是双侧硬膜下血肿。”范晓峰说,不过这位老大爷两边的血肿都很大,只有手术了,两边各钻了一个小洞洞,术后恢复得很好,102岁的时候还能自己逛超市呢!
范晓峰介绍,慢性硬膜下血肿有三大特点——起病缓慢、下肢进行性无力、有头部外伤史。病程往往有3至9个月,且年纪越大越容易出现。由于该病发病缓慢,加上部分老年人本身就行走不便,反应迟钝等诸多原因,故不容易被察觉。很多老年患者若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昏迷甚至瘫痪等症状,根本不会联想到这其实是几个月前头部撞击引起的疾病。
范晓峰再次提醒,若老年患者出现上述情况,家属们别轻易自行诊断为“老年痴呆”,有可能是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只要及时就医,绝大部分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费用也不高。105岁的陈奶奶,现在居家治疗,每天两颗药,加起来不超过三角钱。此外,老年人注重锻炼是必要的,但锻炼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年纪越大,动作越讲究缓慢,建议选择太极拳、慢步走,避免剧烈摇头、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