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进行时】分餐制,其实很古老
文章来源:宣联处 作者:蒋涛 点击数:3823 更新时间:2018-11-15
围桌共食、相互夹菜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它能一下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一盘菜无数双筷子夹来夹去,在推杯换盏间便给了各种细菌大量传播的机会。就餐时不用公筷,已经成了国人餐桌上最大的健康陋习。
衢州市文明委号召,广大市民要发扬主人翁精神,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做起,自觉践行《衢州有礼市民公约》,争做文明市民,共建文明城市,共同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
其中第九条就是“桌餐不挑菜,提倡用公筷”。因此我们强烈呼吁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他人负责,就餐请分餐、使用公筷。
一、不分餐具埋下健康隐患
专家表示,疾病传播需要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混用碗筷可能会引发一些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
1.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国人饮食不分餐、喜欢相互夹菜等习惯,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而幽门螺杆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它主要通过口口和粪口传播,家人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几率也提高,因为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会有幽门螺杆菌,不分餐的话筷子就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
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孩子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交叉感染,所以在幼儿园时应尽量专碗专用。
二、分餐、公筷是对健康负责
分餐是世界公认的先进、卫生的就餐方式,尤其对于中餐来说,更有必要宣传分餐、公筷意识,推广分餐行动。分餐、公筷制是安全、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是防范“病从口入”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在当下分餐尚未普遍推行的情况下,在外就餐时,可以在每盘菜刚上桌时,先用未用过的筷子拨出来一些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慢慢食用,之后不要再夹盘子里的菜,这样做既避免口水交叉,又控制了食量,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链接:分餐制,其实很古老
在人们的印象中,分餐制一直是西方人的习惯,但,且慢,其实只要翻开史书,就能知道,中国人的老祖宗在很早的时候,就是实行分餐制的。
早在周秦汉晋时代,中国人就是实行分餐制的。《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孟尝君请一个新来投奔的侠士吃饭,侍从不小心挡住了烛光,侠士误认为自己吃的那份菜与孟尝君的不一样,欲离席而去。从中可以分析,侠士和孟尝君吃的不是同一盘菜,甚至都没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当时的筵席,采用的是分餐制。
成语“举案齐眉”的典故说,东汉时有一个叫梁鸿的人,和孟氏女儿结婚,十分恩爱,梁鸿“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就指食案,是吃饭用的“小茶几”,可见梁鸿夫妇如此恩爱,也没有合餐呢。
有一幅出土的汉墓壁画,均可见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却未见多人围桌欢宴的“合餐”。在出土的实物中,也有一张张低矮的小食案。这也证明,分餐制在我国古已有之。
其实,若留意一下古装电视剧,也会看到君主大宴群臣的场面都是使用食案分餐而宴,比如鸿门宴,即是典型的分餐制案例。三国故事里也是如此,无论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还是东吴诸将与蒋干的群英会,莫不如是。文官武将进食时一般席地跪坐,君主坐在上方中间,他们面前都摆着小小的食案和精致的若干盏碟。要知道,影视情节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到了唐代,中国人的进食方式才逐渐由分餐制转变为会食制,围桌就餐的形式开始普及。但此时,虽然围坐一桌,但中原民间亲友欢聚,一般还是延续“分餐”的办法。北宋何远的《春渚纪闻》里就记载过一次“邻人小席”,各菜都是由侍仆分到每个人的盘里的。
直至明朝,众人合吃的“会食制”才完全取代了“分餐制”。
为了您的健康,我们倡议就餐请分餐,请使用公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