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他坚持每天早晚两次查房“神外”医生范晓峰:握紧患者的手,陪他们一起挺过难关
文章来源:衢州日报 作者:李啸 鲍卫东 曹敏 点击数:5315 更新时间:2018-09-03
??? 【啸报导航】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概念源于美国,虽然传入中国的历史不过30多年,但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与外界相对隔离的ICU,已然成了九死一生之地,进入其中的危重患者只有一个希望——向死而生。
??? 作为市级医学重点学科,衢州市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是省内少数几个设有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科室。43岁的范晓峰副主任医师,已在此工作了20多年,见证了神经外科的从无到有,也目睹了人世间的许多悲欢离合。
??? NICU内的患者多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危重患者,不少人一度沉睡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病区走廊上的许愿墙中,“活下去”和“醒过来”是出现最多的祈祷。
??? “拯救了一条生命,就是拯救了一个世界。”范晓峰知道患者家属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在看着自己,20年来,只要人在衢州,他一直坚持着早晚两次查房。
??? 比起待在家里,范晓峰更愿意陪伴在患者身边,握紧他们的手,守望着他们早日醒来,早一天抚平那悲伤的泪水,早一天挺过难关……
??? 与外界相对隔离的ICU,已然成了九死一生之地,进入其中的危重患者只有一个希望——向死而生。资料图片
??? “患者以性命相托,穿上白大褂就意味着担当!”
英国西南的海港城市布里斯托尔,在18世纪一度跃居英国第二大城市。5年前,范晓峰来到这里,在全英神经外科实力排名第四位的Frenchay医院,拜师英国西南区神经外科医师联合会主席Nitin Patel,度过了为期3个月的医学进修之旅。
??? 至今,范晓峰依然将个人微信的所在地区,标注为布里斯托尔。一次深夜加班,手机屏保自动推送了英国的康威城堡,范晓峰睹物思人,仿若又回到了那年的英格兰时光。
??? 2013年2月,当时的浙江省卫生厅对外发布了选拔中青年临床医护骨干人员赴英国短期临床进修的通告。范晓峰毫不犹豫报名,历经三轮苛刻的考试筛选后,他终于从55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如愿以偿。
??? 范晓峰并不认为自己单纯是靠考试成绩取胜,某种程度上,他觉得是那封感情真挚的申请书,打动了负责终审的英国官员和专家。
??? 这封申请书主要列了三条理由,第一条是“祖母将其一生奉献给了乡村的妇女和儿童,我想带着她的遗愿瞻仰南丁格尔墓”;第二条是“到大英博物馆一睹敦煌文物的真容”;第三条才洋洋洒洒地罗列了自己渴望学习的各项医疗新技术。
??? 范晓峰出身于医学世家,他一直将奶奶李英视作自己的职业偶像。李英毕业于英国教会学校,当过国民革命军的军医。而她的丈夫,也就是范晓峰的爷爷范鸿麒,学的是铁路专业,解放前在浙江省民政厅工作。
??? 供职于国民党政府的经历,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风波中自然成了命运的枷锁,夫妻俩受到冲击,李英进入衢县人民医院(现衢州市人民医院)工作,范鸿麒则在衢城的街头扫地改造。
??? 风潮的裹挟下,范鸿麒不堪身心折磨的重负,晕倒在街头。人送到医院后,竟然不允许抢救,李英只能看着亲人离去。
??? “奶奶是信仰‘苦海慈航’的人,爷爷去世虽然是个重大打击,但她知道自己必须坚守职责,擦干泪水,很快回到了岗位,继续救死扶伤。”
??? 范晓峰坦言,自己从医以后,每每遇到困难,都会想起奶奶,想起她曾经的耳畔叮咛:“素不相识的患者以性命相托,穿上白大褂就意味着担当!”
??? 专攻神经外科20多年来,只要人在衢州,范晓峰总是坚持着早晚两次查房,即便节假日也是如此。每次查房,他不仅要告知解释病情的最新进展,还会与患者和家属拉拉家常。在他看来,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技术,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 范晓峰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置着一个医学教学用的真人头骨,面对心急如焚的患者家属,他会拿起头骨耐心地解释病情,而头骨上那些曲曲折折的骨骼和不太对称的分布,亦成了现身说法的人生哲学道具——“就像这个头骨的主人,先天也是有缺陷的。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不完美和遗憾,没有人会是一帆风顺的,现在遭遇了困境,不要悲伤和难过,要有信心,我们一起去面对!”
??? 范晓峰常用桌上的一具真人头骨,为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勉励他们树立信心。
??? 心灵鸡汤可以宽慰不安的情绪,但却无法治愈疾病,范晓峰相信,只有医患互相信任,共克时艰,才是治愈疾病的最好良药,甚至可以创造奇迹。
??? “哪怕卖房,这钱砸了水漂,我也要救父亲”
??? 29岁的朱烨一度觉得自己快要失去父亲了。
??? 3个多月前,当朱烨的父亲朱卫尧被送到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时,其瞳孔持续散大,自主呼吸微弱,临床死亡进程已经启动。
??? CT扫描显示,朱卫尧脑内的巨大血肿,占据了优势半球脑部的三分之一,出血位置集中在管理右侧肢体的感觉和运动中枢、以及语言和听写功能的基底节内囊、外囊、丘脑,而且生命禁区脑干也受到了波及,病情十分危重。
??? “患者已一脚踏入了鬼门关,刀开进去,最大的可能是死亡,其次是重残植物人状态。”“手术要花费好多钱,但花钱不一定能买到命,只是能换一个机会”……
??? 接诊的范晓峰一边协调抢救,一边与朱卫尧的家属们简要交流,在他看来,从临床经验大数据分析,朱卫尧手术后康复的概率也极低。
??? “手术吧!哪怕卖房,这钱砸了水漂,我也要救父亲!”朱烨立即做出了让大家深受感动的决定。
??? 有人这样比喻,神经外科医生需要“鹰眼、狮心,妇人手”,是在拿自己的命换别人的命。
??? 制订手术方案,核对手术物品,范晓峰在忙碌准备的同时,脑子中有那么一瞬间突然闪过了布里斯托尔的往事。
??? 英国人常以拥有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而为豪,但范晓峰近距离观察发现,由于NHS运行费用巨大,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医生必须在其中充当着“守门人”角色,如果遇到朱卫尧这样生还机会渺茫的患者,很可能被评估为放弃治疗,然后祈祷“愿上帝保佑”……
??? 手术是从下午开始的,3个多小时的漫长开颅手术中,朱卫尧脑部的血肿渐渐消退,术后双侧瞳孔明显回缩。
??? 此后一个月内,在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的精心呵护和家属的悉心照顾下,朱卫尧在沉睡31天后,奇迹般地苏醒,有意识地翘起了大拇指。
??? 得益于双向转诊和医联体制度的实施,朱卫尧术后被转入衢州市人民医院医联体——柯城区幸福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康复治疗。
??? 前不久,经过颅骨修补手术的朱卫尧,已出院回家静养。最新消息是,他已能下地行走,话也比以前多了,一切都在向好发展。
??? 陪伴治疗的3个多月间,一次次的查房,范晓峰和朱卫尧的家庭也走得更近了。暮然回首,他发现朱卫尧康复奇迹的背后,其实关乎着一连串的爱心接力和制度保障。
??? 故事的最初源于村支书姚强的破门而入,及时发现了险情。朱卫尧是开化县马金镇岩潭村的文书,平日里如老黄牛般勤恳的他却在5月12日突然失踪了。
??? 姚强上门去找,却叫门不应。第二天,放心不下的姚强叫上两名村干部,强行推开门,将已经昏迷在二楼卧室的朱卫尧送到县里的医院抢救。
??? 当朱卫尧的家人闻讯后从宁波赶到开化时,县里医院的医生叹叹气,人已经差不多了,救下来的机会不大。家人商量,还是去衢州试试吧……
??? 朱卫尧的妻子余寿女感慨,老伴能活下来,离不开好人的帮助和好政策的关照。“我们来自农村,不认识什么人,到衢州市人民医院后,所有的疗程和后续治疗都由医生预约排定,无需自己跑腿,特别是在幸福医院住院期间,每次到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都有救护车接送,各个环节都配合得很好。隔壁床的阿姨告诉我,这个叫‘只要跑一次’。”
??? “请相信这个世界上最希望患者能痊愈的,除了家人就是医生了,只要家属不放弃,医生便一定会全力以赴。”这句话被范晓峰奉为使命圭臬。
??? 想到曾有在美国工作的高收入白领同学,不远万里回国拔牙时,范晓峰越来越体会到朱卫尧的苏醒奇迹,不仅具有单纯的医学意义,更折射了中外医疗保障制度的差异——中国医保一定程度上能给患者更多受益机会……
??? “只要家属不放弃,医生便一定会全力以赴”
??? 决意卖房救父的朱烨,让范晓峰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高一那年,范晓峰的父亲因患鼻咽癌而不幸离世。
??? “一个病人的离去,就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少年范晓峰泪水涟涟,暗自立志,一定要考入医学院,对抗病魔,愿世间少一些疾苦,多一些健康和快乐。
??? 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奶奶工作过的医院,穿上家族传承的白大褂,真正成为了一名医者。
??? 1998年,衢州市人民医院成立了神经外科,范晓峰参与并亲历了该学科的创办和发展。
???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有研究报告认为,主要与大脑打交道的神经外科是医院中最易发生医疗事故的科室。选择做神经外科医生,无疑意味着极高的风险。
??? 有人这样比喻,神经外科医生需要“鹰眼、狮心,妇人手”,是在拿自己的命换别人的命。
??? 难能可贵的是,从事神经外科20多年的范晓峰,至今依然是零差错和零纠纷。问及秘籍,范晓峰直言,是心中有对职业敬畏之心以及背后强大团队的支撑。
??? 因为有敬畏,才会无怨无悔,对这份职业爱之深沉。“文革时,医院经常停电,奶奶便用嘴吸出了小婴儿喉咙里的粘液痰,这就是对职业的敬畏。”范晓峰会以奶奶的亲身经历时刻诫勉自己。
??? 入行神经外科后,范晓峰从学科带头人黄强、戴伟民等名医身上得到了言传身教。黄强有个“奶酪理论”——切成一片片的奶酪都有洞洞,一大块奶酪就密不透风。这番话促成了范晓峰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他带领的医疗组坚持相互核对,反复核查,在最大程度减少漏洞。
??? 范晓峰少年时就立志,一定要考入医学院,对抗病魔,愿世间少一些疾苦,多一些健康和快乐。
??? 在同事的眼中,范晓峰是个敢于提出质疑和真实想法的人,对于一些治疗方案,他会表达自己的主张。
??? 过去对于脑溢血病人,传统的思维是要将淤血清理干净,充分减压甚至不惜会去除一些受伤的脑组织。2002年,从上海华山医院进修归来的范晓峰,在衢州地区倡导“脑保护”理念,即尽可能保留宝贵的脑组织,在完善止血的基础上,和脑组织混合交织的少量淤血不需要物理切除,可以留待后续药物治疗。当年的“超前”理念,后来已成为业内共识。
??? 熟悉范晓峰的人知道,他的工作时间几乎全年无休,除了每天早晚两次查房,节假日也甘愿在医院加班,连吃了年夜饭也要到医院转一圈。他的微信很少晒生活,大部分都是加班途中探讨各种危重复杂的病例。最夸张的一次是前天晚上手术,昨天晚上手术,凌晨手术,早上手术,下午还有手术。
??? 他也不敢去电影院,每次带女儿去影院,必会接到电话回医院手术,已成魔咒定律。
??? 今年上学期,女儿的语文期末的作文得了满分,兴奋的范晓峰拿到卷子一看,原来写得竟是自己。
??? 女儿这样写道:别看爸爸在医院精神满满,其实爸爸是个大懒虫,一回家就睡觉,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都会睡着,有时候为了睡觉连饭都不起来吃……
??? 范晓峰最感谢的人是丈母娘。结婚以来,小家从未开过伙,从吃饭到洗衣服到带孩子全由丈母娘操持,没有了后顾之忧,让他可以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完全奉献给病人。
??? 偶有闲暇时,读国学和历史书成了范晓峰调节心态的渠道,他崇尚洒脱旷达的苏轼,随口就能吟出一曲东坡词。他觉得苏轼与医疗有缘,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是苏轼在杭州建立的,国内第一个收容弃婴的“雪堂”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建的。
??? 微胖的范晓峰总爱面带微笑,患者家属余寿女说,虽然自己不懂那些范医生查房时说的那些医学名词,但看到他每次来到床前,带着笑容握着病人的手,自己的心也就放下了。
??? 范晓峰总爱面带微笑,患者家属说,看到他每次来到床前,带着笑容握着病人的手,自己的心也就放下了。
??? 都说神经外科医生能看到奈何桥,生和死隔得那么近,范晓峰总觉得自己还需做很多事。“请相信这个世界上最希望患者能痊愈的,除了家人就是医生了,只要家属不放弃,医生便一定会全力以赴。”这句话被他奉为使命圭臬。
??? 故事回到那年去英国进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转机时,范晓峰突然听到有人用衢州话喊“范医生”,回过头一看,竟是一位曾经的患者……
??? 曾经的患者在当上母亲后,特意前来看望感谢范晓峰。
??? 对医生而言,这,或许是最幸福的时刻了。